2013年提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静安区工商业联合会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推动城区文化繁荣发展”,这些都为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指明了方向,以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新兴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形成创意产业链,并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价值增值的交易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统计数据反映,2011年,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274.65亿元,同比上升17.35%;税收收入实现26.2亿元,同比增长28.18%。截至2011年底,静安区已建成的14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占地面积57,5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8,785平方米,入驻企业260户左右。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静安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引领静安经济的未来和发展。
二、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间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目前,各中心城区都处在载体加快建设、产业特色尚未形成的阶段,招商引资所对应的企业资源和渠道基本相同,政府在提供服务和优惠政策方面也比较雷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多集中于广告、设计、动漫等产业,区域间的同质化倾向相当严重。
2、产业要素配置还需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要素之间缺乏联动。产业链的诸多环节割裂,产业关联度低,各类资源要素分属不同行业、跨越不同部门,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导致文化与时尚、时尚与创意、设计与市场、产业与活动之间的联动不够。
3、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瓶颈。产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缺乏集聚度高的地标性区域,缺乏具有带动力以及集聚性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文化要素及创意成果产业化的能力较弱。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原创能力的产品还不够丰富、原创自主品牌欠缺。各类文化中介、经济公司有待引进和培育。
4、产业配套服务还有待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仍有欠缺,明确产业引导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产业规划导向和政策综合力有待进一步完善。支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平台相对滞后。
三、对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市委、市政府对静安发展的要求和静安发展的实际。当务之急,要按照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逐步提升静安文化凝聚力,整合静安文化资源,将区域优势与静安历史人文底蕴相结合,加快形成适应静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属文化创意产业链,以促进静安经济持续、有效的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力扶持培养“文广”、“文新”配套企业,形成威海路文化传媒街产业集群
依托“威海路文化传媒街”为核心载体,以文广、文新集团为龙头企业,加快与周边配套企业的融合发展,加大传媒相关业务聚拢,形成以周边配套企业为重要支撑的媒体集聚带。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打造“中华传媒第一街”。集聚文广、文新集团相关传媒配套业务,将“威海路文化传媒街”打造成“中华传媒第一街”。通过政府推介静安区域内优质的文化创意企业,如:广告策划设计全案代理公司,演艺经纪公司,多媒体及3D制作公司,录影棚摄制及后期制作公司等配套企业,调整文广、文新传媒项目合作的方向,吸引大量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威海路文化传媒街”,链动周边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如餐饮,酒店住宿,休闲娱乐等),形成一条传媒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形成静安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创办“中华媒体创意大赏”,造旺“中华传媒第一街”。参照静安“壹戏剧大赏”的模式,建议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华媒体创意大赏”盛会,对优秀文创企业、项目、人才进行评选、表彰,借助文广、文新集团巨大的传媒优势,发展静安区域展会经济新亮点,将“中华媒体创意大赏”打造为中国的“嘎纳广告大奖”。
(3)创立“中华传媒资料库”电商平台。通过举办“中华媒体创意大赏”,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资源,打造展示文化创意产业优秀企业、项目及人才的资源性电商平台,并依托此平台, 建设静安文化创意产业电子网络地标,在此平台上,全球优秀文创资源(企业,项目,人才)集聚一堂,进行广泛交流,促进静安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接轨。
2、打造“静安文化游”项目,全面带动区域经济
“文化为魂”是静安区在“十二五”规划时期重点提出的理念,浓厚的文化氛围是静安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此,建议依托静安区拥有众多文化景观的优势,策划“静安文化游”项目,用旅游项目链动区域经济,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海派风情游项目。静安区诸多的文化景观都带有浓厚的老上海风情,因此,建议和旅游部门合作,以海派文化为主线,策划若干个主题,并开发若干条路线,如“繁华光景”、“石木流年”、“名流大家”等,同时和静安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如戏剧谷)合作,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近现代上海情怀。同时,依托文化游带动景点周边经济的发展,形成配套的产业链,使文化游的经济产能最大化。
(2)沪上品牌文化游项目。作为老上海的标志之一,老字号品牌曾经风靡一时,而如今在西方商业文化冲击下,老字号品牌正走在十字路口。改革开放后,静安区作为最早的奢侈品牌集聚地,各国奢侈品集聚一堂,成为静安经济产业支柱,给静安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海派文化的精髓在于“海纳百川”,中西方文化交融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因此,建议开发沪上品牌文化游项目,以宣传品牌文化为主线,让游客徜徉在中西方品牌店铺的文化氛围中,既能感受西方的商业文化,也能体会老上海品牌的历史韵味,了解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髓。同时,商家要为文化游特别设置优惠活动吸引游客进行消费,如雷允上医馆可以设置“免费把脉”,亨生西服推出量身裁衣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倾听顾客对老字号品牌提出的真知灼见,为老字号品牌的新生出谋划策。
相信通过细致、完善的市场调研与规划,适时的宣传,“静安文化游”项目能给静安区增添文化色彩的同时,也能打造成一条完整的文化经济产业链,而这种以文化推动经济能级提升的理念一旦与市场完美融合将会产生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3、加速发展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使之成为静安创意产业的中心地带
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是静安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值。为此,对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品牌效应。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首先要吸引企业与优秀创意人才入驻。因此,建议联合昌平路区域各类创意园区,定期举办有影响力的创意论坛和展会,通过这些活动,聚焦行业目光,为文化创意企业和优秀人才的加盟,形成整体品牌现象。
(2)开设特色创意店铺。《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过街,“街,四通道也”,指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而目前的昌平路显然人气不够。因此,建议通过政府的引导扶持,吸引创意类店铺的入驻,造旺昌平路的人气,加大创意产业的集聚度。通过政府颁布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商家在昌平路上开设各色创意店铺,如创意礼品店、创意餐厅、创意家居、DIY小店等,使驻足行人切实感受到昌平路浓厚的文化创意气息。
(3)引进项目资源。建议由政府出面,利用政府的社会资源优势,定期举办一些重大项目和企业的对接活动,让昌平路上的文化创意企业得到足够多的提升机会,帮助企业积累一定的信息流。同时,文化创意企业间,也可以通过联动发展的模式,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互动,达到商机内循环共同发展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区域支柱产业增添了新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是静安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政府的扶植培育,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成为静安经济发展的全新支柱产业。